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今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份文件不仅是一纸行政命令,更是中国向高碳产业发起的一场深刻变革的宣言书。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作为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大户",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意味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又树立起一座重要里程碑。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从最初仅纳入电力行业,到如今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其中,中国碳市场建设遵循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科学路径。这种精准施策的做法,反映了中国环境治理不再停留于表面功夫,而是直指问题核心。当其他国家还在为减排目标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形成了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碳市场的建立如同在这些行业头顶悬起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碳排放成为生产成本,这一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决策逻辑。那些率先投资清洁技术、提升能源效率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而墨守成规者则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种市场化的环境治理手段,远比行政命令更具持久性和有效性。
近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这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性进展,对于推动和激励我国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生态环境部还公布了新一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共557家。包括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等“新四类”开放单位304家,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老四类”开放单位253家。截至目前,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总数为2512家,累计组织线上线下开放活动19万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4亿人次。
碳市场扩容的全球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出的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当欧美国家因各种原因在气候政策上摇摆不定时,中国却坚定不移地推进碳市场建设,不断扩大覆盖范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为全球气候合作树立了榜样。中国碳市场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巴黎协定》的一次有力践行,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棋盘上,中国正在下一盘着眼长远的大棋。
这场静默的革命没有硝烟,却关乎每个人的未来。碳市场扩容看似是企业间排放权的交易,实则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高碳行业被迫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阵痛,会有挑战,但方向已然明确。生态环境部的这一方案,不仅勾勒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路线图,更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不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或许就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最宝贵的发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