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进入攻坚战,传统行业举步维艰,唯一“亮点”就是互联网,有此引出“小米”雷军对“格力”的挑战。
“互联网”、“电商”的喧嚣,给社会形成了拯救传统产业救世主的印象,这种情绪在钢铁领域尤其明显:电商“熏的行业醉”,由此引起极大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热钱。
勇于探索电商之路值得称道和尊重,但如何避免整个钢铁产业链陷入电商狂躁症,也需引起注意。为此,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张长富先生10月16日在举办的“2014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钢铁电商已经过热,不经深度调研就将巨额资金轻易投放到电商平台中的做法潜藏着风险;钢铁企业要立足于借助电商理念,理顺营销渠道和运营模式,而不是一味心思地兴师动众建“平台”;即便从事电商,也应与当地的规划相对应,不易盲目发展。
毋庸置疑,这些年由于淘宝的成功、阿里巴巴的上市所形成的财富效应,更加深化了电商概念,一批批钢企、物流、仓储以及信息单位为电商而战,已有燎原之势。但是如果钢铁企业能够冷静分析,会发现“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业态差异明显,淘宝、京东、当当网等模式未必就能顺利地嫁接到钢铁电商上来。
电商预想成功,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快捷、便利、安全、便宜。如果以上四项是淘宝成功的原因的话,那么钢铁电商与之相比,有以下瓶颈难以处理:
1、钢材是大宗商品,属于生产资料,与淘宝上的“消费品”属性不同。“消费品”基本属于通用商品,有“共性”,销售对象全面;生产资料的受众单一,特性明显。
2、我国的消费品大多严重过剩,价格比拼空间大;而钢铁行业严重过剩、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很难长期出现。
3、消费品销售渠道过多,流程较长,销售费用巨大,层层加码,且门店租金也太高,附加在商品中的费用超过其自身价值数倍,电商能节约大量渠道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而钢铁行业不存在以上问题,因此电商并不“便宜”。3、消费品货值较低,产生质量、支付等异议时较易处理,风险较小;而钢铁买卖,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质量、支付等隐患不易解决,而一旦出现闪失,数千万、上亿的司法纠纷不是哪家电商公司、哪个“交易平台”的注册资本金所能赔付的;特别是最近十年,钢铁行业的整体诚信度下降,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上海钢贸商事件、青岛港事件频发一再为行业敲响警钟,“安全”问题难以解决。
4、消费品多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附加到商品上的费用成倍,销售渠道基本没有“区域”限制;而钢材与之相反,销售“半径”往往在数百公里以内,不易全国流通。
5、钢材的特性决定了钢厂与下游用户的直接对接成为必然选择;尤其是特种用途的钢材不易做电商,只能在“普材”方面做文章,而普通钢材并不存在严重过剩(未来也难以发生),电商运营必然吃力。
很显然,作为从事电商的钢铁人士,未必就看不透以上问题,但是为什么依然我行我素?客观地讲,除了部分单位确实在进行钢铁电商的探索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钢铁电商的单位“醉翁之意”不在电商,而在于:
1、企图心。
借“电商”之名,行“渔利”之实:或跑马圈地,或曲线融资。
2、虚荣心。
人有我无,面子受损。
3、渔利心。
编造电商概念,融“他人”的资金,造“自己”的平台,热火朝天后,推动企业上市,最后进行变现——只要今天自己发财,哪管后世“洪水滔天”。
4、变通心。
即便电商、平台当下亏钱,如果能够吸引到足够客户,沉淀下足够“保证金”,便可以模仿阿里巴巴,开发金融产品。也就是:醉翁之意不在电(商),在于“金融”之间。
由此可见,当前电商概念或将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如果任由其泛滥,可能演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梦”,“走多了弯路”会比较危险。有鉴于此,呼吁行业:该给钢铁电商降降温了。